总导演吴琦:《天时·戊戌志》 浮华世界外的“边城”(3)
时间:2020-12-22 10:19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吴琦: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帖子,日本一个摄影家叫久保田博二,他在上世纪80年代拍了很多中国的图片。久保田博二说了一句话——“我只拍普通人,普通人就是所有人”。实际我跟我们创作团队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的时候也说:“以今天中国这样一个巨变的时候,我们拿着摄影机到街上,你跟他的生活,只要时间够,都会是一个特别好的片子。”就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部纪录片的主角。我们最近看到很多片子,包括我的朋友程工他们拍的《生活万岁》,他们拍一些很特别的人。而我们这次就是你在街上碰见,他就是一个普通人,根本想不到谁会给他创作拍一个片子,但我们就给他拍了。 我们在社交媒体经常看到名人,或者长得特好看的人,实际上他本质不是那样的。我个人认为,我们今天大部分人活在一个信息的茧房里,这个信息的茧房是我们每天刷抖音、刷朋友圈、刷各种自媒体得出来的一个虚幻的印象。 这套片子我们在跟腾讯合作,腾讯商务的朋友颇有些为难地说:“吴老师,你这个片子要讨论的问题是不是有点儿太严肃了?”今天有人也问我一个问题:“你考虑过观众吗?”我的回答是:“我真是特别考虑观众,我希望他们看点儿真的,就别天天跟吃假药似的,多难受啊。” 我特别考虑观众,我觉得作者和观众是互动出来的。我跟你大家一起往前走,或者说做更有意思、更好的东西。人生就那么短,你看多少片子都是有限的。我现在天天觉得看的片子、看的书都是有限的,是有一个限度的。所以我希望大家,我们是把这套片子美颜滤镜都摘掉,就像我们海报上说的那句话——“我们的片子没有故事,只是生活本身”。我们只是从每个人生命那条河里头,在2018年这个水文点上,舀了一瓢水献给大家。希望大家从这瓢水,从这个普通人看到所有人,看到自己。 所以基于这样我们选了六个点。其实可以选更多的点,但是我们的经费有限。其实这样一个建制,六个组拍一整年,其实也挺吓人的一个制作规模。我们又是在民间找的经费。所以就挺难的。 活在泥土里那种真切的生活质感才更真 北青报:选这六个点的逻辑是什么? 吴琦:首先洛阳,是因为我们最开始研究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来源,这二十四节气最终的定稿,是在唐朝时洛阳定的。他们洛阳人说在洛阳二十四节气是最准的。我们现有的这套文明,这套基本的生活方式,是以中原文明辐射出来的,而洛阳是中原文明非常核心的一个点。所以我们首先选择了洛阳。 之后我们想涵盖整个中国,东南西北,洛阳是选了“中”,往南我们选了泉州。泉州是宋代以后中原的地理空间另外一个投影。它住的是客家人,是元朝时蒙古人打进来以后他们的一次迁徙,带走很多中原基本的生活方式。就我们去泉州听南音,听到的其实是宋朝的声音。是这样一个感受,我们选了泉州。 选择成都郫县是因为,在都江堰建成之前,那一片是飞沙走石、寸草不生的地方。都江堰导致成都平原成为一个鱼米之乡、天府之国。就是因为有一个人为的水利工程,它的自流灌溉造就了这样一个地方。我们今天还在享受这个水利工程的恩惠。所以我们选择郫县的一个村子安龙村,那个村子里我们拍的那家人,是在一个美国人的启发之下,孤身一人像一个风车斗士一样,坚持生态农业的一个新型农人。而且他天天以自己是一个小农而感到自豪,我觉得也很有时代的代表性。 北边我们选择了东北盘锦,大规模那种稻田种植,很有农业的那种味道。东我选了天台山。它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山,它是禅宗天台宗的主庭,日本人特别爱去。然后浙江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今天如果浙江的商人都休息了,中国的经济可能就基本完了。但就在这样的一个经济大省里头,天台山我们拍的这两家人,其实在用几乎是两千年以前的农耕方式在生活。他们就是靠山吃山,有太阳就晒太阳,没太阳就在屋里猫着,过的几乎是我们古人那种农业的生活。 最后江村,因为是费孝通先生的观念导致我们这个项目,所以我们在“东南西北中”之外,选了“外”一个,选了江村。因为那个地方是几乎从费先生做完江村调查之后,一直在他的思路底下,在影响江村的发展。所以江村也是一个我认为有趣的样本。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建党百年献礼影片《火种》开机
- 下一篇:“抢女星饭碗” 男星靠什么代言美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