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答卷写在乌蒙大地上(2)
时间:2019-08-16 11:01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昭通穷在交通不便。截至2014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占全市公路里程的1.5%,远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机场通航仅有昆明一个城市,每周3个航班;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第一港优势,但通航能力有限;“火车不通省内通省外”,从昭通坐火车到昆明要绕行贵州六盘水,通行时间长达11小时以上。 昭通穷在产业小、散、弱,全市虽有苹果、马铃薯、花椒、天麻、生猪、肉牛、竹子等叫得响的高原特色产品,但集约化程度不高,产出有限…… 昭通脱贫攻坚战如何打?答案就是: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力做好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四篇文章”。 易地搬迁集中安置,这是攻坚战硬骨头中最硬的一块。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战役。昭通对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冷凉地区,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8.44万户、36.24万的贫困群众实施大规模跨乡、跨县搬迁安置,其规模和难度居全省、全国之首。 “让人待在该待的地方,让树长在该长的地方”。昭通市发改委副主任、搬迁安置局副局长施华松介绍, 全市28个集中安置区,万人以上的有8个,其中两个在3.5万人以上,相当于新建了两个中等县城。通过大规模的搬迁安置,由山里人向城镇人“直过”,以实现城乡人口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 “脱贫攻坚要扶到根上,只有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才能实现扶真贫、真扶贫。”昭通市扶贫办主任杨仕翰深有感触地说。 推倒重来,但不是重头再来。2017年5月到7月, 昭通市以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为契机,组织2.36万名干部深入全市146个乡镇(街道),1251个村(社区)25856个村(居)民小组,对全市129.73万户,529.03万农村人口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精准锁定脱贫对象27.5万户113.37万人,从精准识别入手扣准“第一粒扣子”,为系统建立农村大数据管理平台奠定坚实基础。 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围绕精准施策扣好“第二粒扣子”,以“村村清、户户清”行动为抓手,在找准缺项和短板基础上,科学制定村级施工图、乡级路线图和县级项目库,确保扶到根上、扶到点上。 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退出标准,严格按照“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退出机制,昭通扣好精准退出“第三粒扣子”。2018年威信、绥江两县在第三方考核评估中,贫困发生率分别为1.11%、0.76%,分别比国家标准的3%低1.89和2.24个百分点。 围绕做好“四篇文章”,扣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三粒扣子”,昭通着力解决“扶持谁”“怎么扶”“怎么退”等问题,也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奋发进取 以创新融入的理念推进高质量跨越发展 脱贫攻坚,既是巨大压力,更是极大机遇。 “当前的昭通,正处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冲刺期,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努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的机遇期,也是全力加快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黄金期。”杨亚林说。 面对“三期叠加”的历史转折阶段,昭通紧紧抓住脱贫攻坚、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打好三大攻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增强思谋意识、登顶意识、创新意识、实干意识,找准结合点、打好主动战,全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 做好扶贫产业致富大文章,昭通紧扣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决策部署,以高度组织化为根本,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着力提高涉及千家万户的马铃薯、苹果、花椒、天麻、特色养殖、竹子六大高原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六福临门”。 “采用矮砧密植种植技术,第二年即可挂果,到第三、四年就进入丰产期,比传统种植的苹果可以提早三至四年获得效益,亩产值是传统种植的两三倍。”在昭阳区海升苹果种植苏家院乡示范基地,陕西海升集团昭通公司负责人崔民伟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