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逐梦高质量 奋进新征程(2)
时间:2019-04-16 03:45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年7月,成都提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两个万亿元产业集群、两个五千亿元产业集群、6个双千亿元产业集群和一批成长性好的新经济产业集群。今年以来,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先进制造业,会展经济、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生活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发力,城市极核功能极大提升。 数据显示,成都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等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通过创新开展“百日擂台赛”和“千企大走访”活动,着力招引“六类500强”企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1-9月高技术制造业完成投资增长5.7%;启动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和“双百工程”,新增市场主体40.6万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服务全川高质量发展——12月13日,成都授牌首批96家总部企业,旨在吸引项目集聚,提升产业能级,加快推进“总部成都”建设。未来,通过产业链条的再分配,将实现“产业总部在成都、基地在市(州);科技研发在成都、生产在市(州);总部在成都,带动全四川”,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圈。 落实省委“一干多支 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成都自觉肩负“主干”责任、主动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主动上门,成都与全省多个市州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推动通道、产业、平台、服务共建共享,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区域发展共同体。“水涨船高,服务兄弟市州发展,既是成都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成都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成都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不止于政府层面,成都开展“成都企业市州行”活动,筛选一批有合作项目或意向的企业,由市领导带队赴市州开展合作,推动更多企业参与区域协同发展。12月,天府大道北延线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成都平原城市群期待已久的“百里中轴”正加速成型,将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提速。 在全球坐标中谋求高质量发展—— 拓展“大通道”,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国际(地区)航线达112条,天府国际机场加快建设,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量率先突破2000列;搭建大平台,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39411户,新增注册资本4898亿元;发展大经贸,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4700亿元,增长19%;深化大交流,驻蓉机构增至17个,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93个,获批实施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既是服务国家开放战略全局、带动中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国家使命,也是成都冲刺世界城市的战略抉择。加快构建对外开放的更大格局,彰显了成都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高水平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和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的决心。 今年以来,成都先后被评为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城市、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成功入选世界文化名城论坛会员,在最新的全球城市分级排名中跃升至BETA+级,成都城市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持续提升。 创造高品质生活 打造幸福共同体 11月26日,“2018中国幸福城市论坛”在广州举行,在对成都、杭州、南京、上海、北京、广州、苏州、重庆等综合排名前20的城市公共调查中,成都脱颖而出,位列“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单榜首,而这已经是成都第11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荣誉的背后,不仅是成都市民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更是成都这座城市深远的追求和不懈努力。 在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成都作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确立发展目标:到2020年,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对比目标,一年来成都将公园城市理念贯穿于主体功能区布局、城市格局优化、特色镇街区和美丽乡村建设,构筑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彰显城市创新创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色,实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 一年来,成都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不断优化“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布局,编制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建立全国首个公园城市规划研究院,率先探索公园城市的发展范式;深入实施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开工建设项目900个;完成118条背街小巷提升整治和109条特色街区打造;深入推进“两拆一增”,增加城市开敞空间445万余平方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