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讓中華文明薪火傳之久遠(逐夢40年)(2)

強化文物工作與百姓生產生活相結合。實施古建筑和傳統村落保護工程,開展270個國保省保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項目,促進文物保護利用與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相結合。先后三次公布36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其中,首批12家2011至2013年接待游客6563萬人次,門票收入超過20億元。對革命文物進行重點搶救保護利用,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延安革命遺址、贛南等原中央蘇區舊址等一批重點項目順利實施,14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革命舊址被納入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據統計,2017年上半年僅江西全省紅色旅游接待游客1.43億人次,通過對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助力革命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

全國近九成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2018年是《關於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公布實施10周年,以博物館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機構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堪稱改革開放以來公共文化領域影響最大的惠民政策之一。不僅對滿足廣大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其基本文化權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當代中國博物館事業全面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全國博物館數量從1978年的349個,增長到如今的5000余個,每年接待觀眾總數超過9億人次。目前已有346.13萬件全國博物館館藏文物信息向社會公布,文物資源共享正在成為現實。

擴大交流互鑒

“金色名片”熠熠生輝

位於柬埔寨的吳哥古跡,有一支中國文物工作隊伍常年駐扎。中國積極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拯救吳哥古跡國際行動”,自1998年起,連續20年援助柬埔寨對周薩神廟、茶膠寺進行修復,助力中柬友誼和“一帶一路”文化建設。

中國援外文物合作保護工程涉及6國8個項目,聯合考古項目涉及12國15個項目,並積極參與和支持瀕危文化遺產國際保護,推動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為國際文物避難所,充分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

2018年4月,習近平主席以湖北省博物館為“國家客廳”,會晤印度莫迪總理,敲編鐘、看樂舞、賞文物,並把中國文博創意產品作為國禮贈送,再次成就了文物主場外交佳話。

改革開放以來,1000余項文物展覽走向世界,外國觀眾超過1億人次。“文物帶你看中國”數字展示系統實現30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全覆蓋﹔絲綢之路文化展、華夏瑰寶展遠赴德國、意大利、斯裡蘭卡等10余個亞歐國家﹔來自波蘭、捷克、阿富汗等“一帶一路”參與國來華舉辦各類文物展,讓人民群眾不出國門就能領略各國文明,增進相互了解。

中外合作領域不斷拓寬。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中國首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標志性成果。

改革開放40年,文物作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和生生不息的實物見証,成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彰顯文化影響力的“金色名片”。

秉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理念,提高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更好地為黨和國家大局服務,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讓文物的歷史內涵和價值融入新時代發展,讓中華文明的薪火傳之久遠,就是對改革開放40周年最好的紀念。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