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练当空舞日月有新天(逐梦40年)(2)
时间:2019-03-31 19:43 来源:互联网 作者:COCO 点击:次
40年来,中国舞蹈艺术用极大勇气突破自我藩篱,将艺术触角探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深刻揭示人类丰富的心灵世界,以人性的光辉照亮生命的旅程。 如何走出“小圈子”和“象牙塔”,是中国当代舞蹈长期面临的现实挑战。其要害,在于能否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深刻变化的火热时代生活中找到艺术生命的源泉。40年来,从直面人生的男子独舞《希望》,到反映战争炮火里人性不灭的双人舞《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从呼唤关注留守儿童的舞剧《远山的花朵》,到温暖都市人心灵的《骑楼晚风》,都是因为敢于突破舞蹈艺术单纯抒情的成规,获得激动人心的舞台艺术表现力。 当《哥哥》用一个洗脚盆抽丝剥茧地刻画出哥哥内心不灭的亲情,当《咱爸咱妈》用一条扁担牵连起相依为命的父母爱情,当《进城·返乡》传递出劳动人民相互之间的关爱,我们从舞蹈作品里感悟到的,不仅仅是人生的道理,更是可歌可泣、可感可触的人间真情。甚至,《天鹅湖记》对舞蹈评奖过程中悲喜人生的诙谐讽刺,或是《城市病人》对当代人难以放下“包袱”而踯躅不前的表现,都让我们在舞蹈作品中看到现实生活的巨大魅力。如果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艺术一直将观照国民的灵魂视为己任,恰如鲁迅先生所言:“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那么,只有敢于深入生活的内部,直面现实人生的问题,找到国民精神之光,才能高举精神的火炬,照亮中国寻求复兴的道路。40年来,尽管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创作上的公式化和模式化,如立意浅薄或形象重复呆板等等,但是,中国当代舞蹈在现实题材上的突破和成绩,承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引擎,真正取得了突破,是这一时代令人可敬可赞的艺术收获。 融会贯通 突破自我 40年来,中国舞蹈艺术从突破舞蹈僵化思想开始,超越传统舞蹈语言的程式化风格,大胆借鉴外来舞蹈文化的观念和编舞方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努力开拓舞蹈创作的新局面。 曾记得,1978年12月,加拿大安娜·怀曼现代舞团访华演出,开启了第一个外国现代舞团的中国之旅。1979年,刚刚成立的北京舞蹈学院派出以陈锦清为首的观察团,前往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观摩美国第一届国际芭蕾舞比赛。这是中国舞蹈将自己的传统大河融入国际海洋的第一次尝试性涌动,却实际地引发了随后的中外国际舞蹈交流大潮。40年来,中国舞蹈艺术立足文化自信,敞开胸怀,放眼世界,走出了一条开放交融的康庄大道。陈维亚、丁伟、赵明、杨威、佟睿睿、汪舸等舞蹈编导们回馈世界的,是浩渺无垠的《碧海丝路》、感人至深的《仓央嘉措》、美轮美奂的《红楼梦》、形象奇绝的《红梅赞》、热血沸腾的《大禹》等等。 坚定自信 再创辉煌 中国文联主席铁凝曾说:“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落实为持续不断、苦心孤诣的创造。”当代中国舞蹈的艰辛探索,从对舞蹈语言风格模式的突破开始,卧薪尝胆,以求磨砺锻铸最新的语言利器,尖锐地刺破程式化语言风格的“金钟罩”。40年来,中外舞蹈交流大格局下的舞蹈创作,最重要的突破之一就是舞蹈创造力的培养,它具体落实在舞台时空观念的转变之上,落实在舞蹈语言的磨砺锤炼之中。1980年,贾作光的《海浪》横空问世,在一个男子独舞者身上同时显现海浪和海燕的双重形象,惊世骇俗。40年来,中国舞者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他们挑战舞蹈艺术种类的风格局限,在舞台创作中不同时空的艺术处理更加自由、流畅。从80年代的“意识流”风潮到90年代后舞台空间的心理化处理,整个时代的舞蹈舞台轨迹清晰可见——向着人类丰富复杂、流动性强的心理空间飞翔……当代舞蹈编导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创作中千人一面、公式化和快餐式的危害,“衣带渐宽终不悔”,竭力追求艺术的成功。至简至纯的《走跑跳》,至美至真的《小城雨巷》,在大洋彼岸获得至高评价的《我们看见了河岸》,在中国古典舞、芭蕾舞、国标舞、街舞等舞种领域都获得好评的《黄河》,如此这些作品,挥洒青春激情,讴歌时代新声。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成龙:动作电影应讲述英雄逐梦
- 下一篇:红岩联线“数字博物馆”将首次集体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