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他曾为留守儿童 如今组团支教 播撒公益的种子(2)
时间:2019-03-31 00:56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古人说:德不孤,必有邻。”2013年,毕业工作两年后,廖金威发起创立了支教团队,取名为精诚支教团队。团队一开始便吸引了十二三人加入,最高峰时曾达到近百人——除了来自北大、中大等学校的大学生和梅州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外,还有一大部分是廖金威在供电局工作的同事。 “以前做什么都只能自己一件件来,现在有了大家的帮助,团队的社会力量更强大了。”廖金威说,团队成立的第一个五年,成员稳定在65人,支教点从平原村的一个拓展到了四个,先后组织开展了10期相对大型的支教活动,帮助、影响学生超过7000人。 C打造支教本地化长效机制 但支教团的进展并非一帆风顺。 场地如何协调?人员如何分配?课程如何安排?“问题多得实在足以让人放弃。”郭瑞霖告诉记者,最初没有支教的场地,队员们吃住都在廖金威位于平原的老屋,从确定合作伙伴、购买生活用品到培训义工、定制课程,廖金威事无巨细都要操心落实,“有一段时间他经常两点多才睡,6点多就起床了,我们都特别担心他身体。” 父母一度担心他吃不消,劝他放弃算了,但倔强的廖金威硬是扛了下来,“我不想因为困难而放弃,浇灭孩子们的希望。” 心疼归心疼,家里人还是给予了廖金威无条件的支持。没有活动场地,爸爸自掏腰包在老宅子西山墙搭建了简易棚子,供孩子们做教室;没有后勤补给,爷爷负责烧开水,奶奶负责摘菜,妈妈则每天起早贪黑为一二十号人准备一日三餐。 慢慢的,越来越多人关注到了这个倔强的年轻人。平原村村民了解到支教场地有困难,跟村里的华侨协商后,无偿提供廖姓宗祠、村里的文化活动室和华侨的乡村别墅给支教团队使用。 让廖金威备受鼓舞的是,孩子们和义工开始懂得体谅他的付出——有些低年级的孩子还问他,什么时候也可以像他一样去支教;还有一些家长提出,愿意帮支教团队解决吃住的问题等。 廖金威笑称,自己的团队是“自带干粮”,有时候也会举办义卖活动。 这是廖金威唯一的坚持:支教老师、义工以当地的为主体,项目也只接受当地村民自发的帮助,用当地人自己的力量求得自身发展,“我希望用支教的本土化去推动持续化,要让当地人建立起‘自助助人’的意识,这才是建立长效机制的所在。” D通过书店播撒公益的种子 如今,平原村的孩子们只要到廖家老宅子的东厢房填一张借书单,就可以借阅中意的书籍——在几年前,为了买到一本合适的书,孩子们只能到二十多公里外的大埔县城。 为孩子们打造一所乡村图书馆,是廖金威长久以来的梦想,2015年12月,精诚支教团队第一个乡村图书馆在平原村成立。 但廖金威并不满足于此。2016年,他和几位朋友在梅州市区开办了公益性的“常然独立书店”。小小的书店正在进行着三个尝试:针对小学生的“雏鹰计划”和针对初高中生的“展翅计划”,主要通过每月上课帮助孩子们学业进步;针对大学生和已参加工作人群,书店推出了“书童计划”,“书童”们可以在书店读书,同时免费获得礼仪、茶艺、摄影、书法、演讲等方面的培训,作为交换,他们每个月要在书店提供一定时长的服务。 来自嘉应大学的大三学生林珍娜目前是一位“书童”,她说:“在这里,我们可以免费看书,还可以免费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沙龙、分享会,对我们的成长很有益处。” 对于未来,廖金威看得更远,“我们办这个书店,一方面是希望带动大家去阅读,另一方面是通过这种方式把公益的种子播撒下去,让他们跟我们一起把书店办好,一起去支教,其实也是为支教培养后备人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