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逐梦40年)(2)

  回国以后,从《故乡组画》到《重读美术史》,在一个个系列创作中,我一直在反复思考自己的油画艺术的文化身份,努力推进油画本土化的进程,表达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审美。在《重读美术史》这组作品中,我用自己的绘画语言,重新诠释中西方美术史上的名作,并以此来进一步阐述对中国当代美术发展方向的思考,即当中国油画受到西方艺术启蒙并完成学习、模仿阶段之后,应如何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回归到熟悉的题材,重构精神原乡,探求中国绘画的当代面貌。简而言之,就是实现艺术创作的“中国精神”和“当代语言”,而不仅仅是在西方当代艺术的内核上披件中式外衣。在创作中,我融入了许多从民间汲取的创作元素,比如剪纸、蜡染、木刻等。通过这些民间艺术和原始造型艺术,我找到了重读历史的语言,也认识到只有真正构建起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当代绘画系统,在与西方交流合作时,才能拥有平等的一席之地。

  改革开放,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因为省市分家,四川美术学院一度落入低谷。我这个曾经不想担任行政职务,也劝前院长叶毓山先生不要在行政事务中耗尽心血的普通老师,成为四川美术学院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院长。在17年的高校美术教育工作中,我将自己的美育理念、创作思考融入其中。我特别感谢叶毓山先生,他不但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家,还是一名开明的美术教育家。正是因为他开放的办学理念,四川美术学院在改革开放初期才涌现出那么多载入新中国美术史的优秀作品。所以我常说,建设学校就像打造酒窖一样,窖好才会有好酒。在建造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时,我带领设计团队将艺术创作的“中国主张”融入到“重回土地”的生态文明理念之中。传统乡土文化和中国民间艺术成为校园营建的灵感之源。团队努力在原有乡村土地上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保存原始的地域、生态、文化特色。在校区建设中,学校没有铲一个山头,而是保留了原有地形、地貌,并且允许原住民在世代生活的环境中继续从事农业劳作,与师生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希望在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尊重人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从而使师生能够浸润在自由开放又独具中国传统审美意蕴的环境中,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城市化进程的一种回应。乡土式的校园,反而让人在工业化城市中产生了一种自然的亲切感。2013年,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作为亚洲地区唯一代表,荣获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无疑是各界对四川美院办学理念的一种认可。

  40年来,中国思想解放,经济腾飞,文化自信,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美术领域,现已形成拥有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三大品牌多元开放的展览格局。油画由崇尚具象写实发展到艺术面貌更加丰富多彩,我自己也在以雕塑等形式尝试全新的实验性创作。如今,中国美术国际交流频繁。在国际艺坛,中国美术家成为被同行所羡慕的一个创作群体。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处理好“本土”与“外来”的关系,如何更好地推动外来艺术的民族化发展,如何让中国艺术家在世界舞台绽放光芒,成为新时代艺术家着重思考的问题。我想,关键还是要脚踏实地,回到本土文化,立足中国现实,认清文化身份,保护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熔铸中国气派,塑立中国当代美术的主体形象。(罗中立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