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巴黎的冬日寒风中,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下公布了国际插画大师赛的入围名单。当“Stella Yeling Chine”出现时,她的作品《Abyss》引来评审的低声赞叹:“这不是绘画,而是时间的化石。”
十三年前,浙江衢州中学的走廊尽头,一块写着“《Quzhou Impression》作者:叶星澜(13岁),版权所有”的木牌被挂起。那个曾被称为“刻木头的女孩”,如今以铜版上 0.8 毫米的墨层,让中国美柔汀技法第一次进入西方主流艺术殿堂。
2025年,她凭借五件美柔汀与蚀刻系列作品入选迪拜艺术基金奖(Art Fund Dubai Awards)。是她的天赋加努力,造就了如今这个闪耀的自己。
校史馆里的时间种子
2012年,校史馆的阳光照在她第一幅木刻的线条上。校长在收藏证书写下“保留版权,以待来日”。这句话成为她日后艺术理念的核心。
“每一块铜板,都是版权的证明。”2025年春天,在北京工作室,她触摸着《Abyss》的铜版原板。画中天鹅绒质感的黑暗耗费438天打磨,定价500万1000万元,而墙角镜框里仍嵌着中学那幅木刻——两张作品隔着十三年的时空,以相似的倔强相望。
《Abyss》
伦敦南岸的金属之舞
在伦敦艺术大学版画工作室,她与铜板的角力像一场苦修。美柔汀技法要求用摇刀在铜板凿出数十万凹点,稍有不慎整板报废。导师记得她蜷睡在铜板边的样子:“月光照在摇刀上,像给时间刻下刻度。”
这份孤勇在2024年冬爆发为城市级事件:伦敦摄政街30000平方英尺巨幕为《The Invisible Society》熄灭所有商业广告,创下公共艺术史最大单幅展示纪录;皮卡迪利广场地下展厅同步开启实体展,出租车司机摇下车窗拍摄这片“人工极夜”;北美GALLERY CONTEMPORARY宣布永久收藏《Mozart》《Dream House》,官网首页她与毕加索的电子手稿并列滚动。
“她把铜版凹点变成了城市心跳。”策展团队在日志中写道。
《Plato》
《revolution》
黑域之下的温度革命
当《ELLE》记者追问为何执着于黑色,她翻开尼采《善恶的彼岸》:“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这是我的《Abyss》说明书。”
那些被认为“过于沉重”的黑色,实则暗藏体温: 在《Death Certificate》中,她以120线/厘米的蚀刻密度勾勒佛教“七苦”,线条精密如高定刺绣
当AMAZING PANDA将她的熊猫主题作品制成潮流装置,刻意保留铜版颗粒感:“粗糙才是真实的抵抗;
而《ME》中扭曲线条包裹的手写宣言:“在同质化年代坚持自我生长!”,已成为Z世代社交媒体的签名。
“观众总说我的黑让人窒息,”她抚过铜板上微微凸起的墨层,“可YSL的经典黑礼服不也如此?克制中暗涌情绪,沉默却不失锋芒。”
《ME》
从校史馆到人类史
2025年8月,北京宋庄美术馆将为她开启“Playful Tour”中国巡展首站。布展间隙,她总望向墙上中学时代的木刻证书。那张泛黄纸片上,校长稚拙的钢笔字依然清晰:“待你征服更远的远方”。
而今她的征途已刻进时间。:
11月,卢浮宫地下一层,《Abyss》与丢勒《忧郁Ⅰ》在文艺复兴展厅相遇;
2026年,迪拜艺术基金展览展海报高悬:“Coming soon, black will breathe”;
收藏家们争夺那幅定价千万的《Plato》,画中哲人沉入深海,身旁漂浮一行小字:“人类需呼吸,更需思考能量”。
离京前夜,她将工作室灯光调至最暗。放大镜下,铜版上的百万凹点如星群闪烁。“十三年前校史馆那扇窗,”她突然说,“阳光也是这样落在我的第一道刻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