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打假”千年历史,解密先秦中国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的简称,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全部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写本书籍,关键内容还顶级。除了《尚书》和类似《系年》的编年体史书之外,近2500枚清华简中还有类似《国语》的国别体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与《周易》有关的书……都是两千多年来没人见过的。
横空出世一套新版“四书五经”,你说激动不激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已于2019年2月24日去世,他曾笑言:“清华简的内容让人读起来太激动,一天之内不能看太多,否则会让人心脏受不了。”
近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刘国忠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说,中心成立10周年,已出版8辑清华简整理报告,预计共出15~16辑整理报告才能把清华简资料全部公布;至于研究工作,“由于清华简是一批新的经典,对它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和四书五经一样,可以再研究几千年”。
司马迁也没有看过的典籍
清华简原系盗掘出土,具体的出土时间和地点已经无从得知。而当时的文物市场上,假简横行,谁也不敢贸然出手买这么大一批竹简。
2008年6月,在获知香港文物市场上有这样一批重要竹简后,李学勤向清华大学校领导汇报了这个消息。领导问:能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批竹简的意义?李学勤答:如果是真的,那就是司马迁也没有看过的典籍。
清华的效率很高,立刻启动调研和收购行动。当年7月15日,一个炎热的夏日,竹简搭乘飞机从香港运到北京,再由专车送至学校。从进入清华大学的那一刻起,这批无名竹简拥有了今后将声名赫赫的名字——清华简。
学校立刻对这批快被霉菌吞噬的清华简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清洗、去污、去霉、杀菌……这是一次团体作战,比如,由于竹简特殊的尺寸和材质,需要有一些特别尺寸的盛放竹简的托盘,文物建设处经过多次比较和与专家商量后,从广东定做了一批类似食堂盛菜用的平底盘,总算解决了燃眉之急。
从字形上看,清华简上的文字是楚文字,很可能来自战国时期的楚国。但对于清华简的身份确认,还要等几个月。
2018年10月14日,夏天已经结束,金秋来临。这一天下午,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上海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的11位学者专家,到清华大学主楼的一间会议室开会。
经过认真观摩实物和热烈讨论,最后,专家们向清华大学提交了一份《清华大学所藏竹简鉴定会鉴定意见》。《意见》指出,“从竹简形制和文字看,鉴定组认为这批竹简应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简册”,“这批战国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
著名学者周汝昌听说清华简入藏的消息之后,欣喜异常,特地写了一首《清华简赞》:“清华宝简,邦国奇珍。三生至幸,躬及知闻。二千累百,历劫方新。武王八年,判定古今。马迁无记,秦火未焚……”
司马迁也没看过的典籍,现在就在我们眼前。
“打假”小能手,伪《古文尚书》实锤
清华简最大的亮点之一,莫过于发现了《尚书》相关文献。在我们印象中,楚国是一个文化比中原落后的国家。但从近年来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来看,楚地文化其实高度发达,有《尚书》一点儿也不稀奇。
据《左传》记载,春秋后期,周王室发生王子朝之乱。王子朝本为周景王之子,景王去世后,他发动叛乱争夺王位,失败后被迫逃往楚国,王子朝奔楚时,带走了很多周王室的典籍,因此像《尚书》这样的典籍很可能即在他携带的书籍之列。
《尚书》在中国古代经典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因为它记录了尧舜禹时期和夏商周三代国君的诰命、誓言和其他大事,是历代统治者的“政治课本”,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尚书》的编定相传与孔子相关。孔子是个好编辑,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经典,认认真真选出了一百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传世的典籍中还有一部《逸周书》,相传是孔子在编选《尚书》时没有选入的一些篇章。
然而,秦始皇焚书给《尚书》带来毁灭性打击,幸好当时的博士伏生把自己的那本《尚书》藏了起来,但到西汉初年时也只保留下28篇。由于新整理出来的这些《尚书》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所以被称为《今文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