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南针到北斗

时尚
时尚
2019-06-14 13:12
来源:互联网

从指南针到北斗

 

  6月11日,在维也纳联合国国际会议中心,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迪皮波(右)参观中国古代计时装置水运仪象台。
  本报记者 冯雪珺摄

 

从指南针到北斗

 
 

  核心阅读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在维也纳联合国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中国古代导航展——从指南针到北斗”,从历史文化到现实应用等多角度展示中国导航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北斗系统国际合作与产业发展成果。随着北斗走向全球,这项中国技术在助力全球互联互通方面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赞赏。

  

  6月11日开始举行的“中国古代导航展——从指南针到北斗”,既有司南、水运仪象台等模型展示中国五千年来的导航技术史,又有北斗芯片系列展品等展现北斗系统的产业发展成果与国际合作。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在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第六十二届会议期间主办的这一展览将持续至6月21日。

  展示中国导航传承与发展

  从命名到标识设计,“北斗”作为中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处处体现着中国文化传承。标识中的北斗七星是古人辨识方位的依据,司南是中国发明、世界最早的导航装置;网格中的地球和中英文字符则象征开放兼容、服务全球。

  在多角度展示中国导航的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展览还通过展示张骞出西域、郑和下西洋,以及马可·波罗、利玛窦等人与中国的友好交往等,重点介绍导航和测绘制图技术在古代中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

  “从指南针到北斗,时代在改变,科技在改变,但各国加强互联互通的愿望没有改变,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努力不会止步。”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王群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说,中国将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精神,加强与各国的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表示,举办此次展览意义重大,“透过展览的历史纵深,我们了解到了更多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

  中国北斗系统服务全球

  “13颗!现在能搜到13颗北斗卫星!”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加庆表示,2017年,也是在维也纳联合国国际会议中心,他还只能搜到两颗北斗卫星。

  在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几大国际主流导航系统中,作为后起之秀,中国北斗能在两年内有这样的巨变,马加庆有理由兴奋。据了解,北斗的部分功能性指标已经在国际卫星导航领域处于领跑地位。

  2017年至2018年,中国完成了北斗三号系统10箭19星超高密度发射。目前,北斗系统在轨卫星共38颗,今年还将再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明年计划发射2至4颗卫星,到2020年底全面完成北斗三号系统建设,为全球用户提供精度更高的服务。

  “北斗卫星没有一个元器件从国外进口。”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副主任卢晓春告诉记者,北斗最大的自主创新是星载原子钟。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决定了导航系统的定位、测速和授时精度。卢晓春告诉记者,北斗之所以能用10年时间完成美国GPS系统30年的发展路程,能够用上更高性能的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是中国老中青三代航天人共同努力得来的结果。

  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工作的奇尔克高泽见到记者时竖起了大拇指,他对中国北斗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赞叹不已。

  在迪皮波看来,多个导航系统不等于“导航战争”,从技术角度看,对用户而言是巨大的优势。她说,相比只有一套系统,多种系统的兼容共存提高了可靠性,意味着不会出现丢失信号的情况。迪皮波说,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的一个任务就是帮助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使用卫星数据,使用已有的太空基础设施,中国的北斗系统是这个构架的“一大支柱”。

  中国技术助力全球联通

  近年来,中国北斗系统立足中国、放眼全球,不断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技术水平,让越来越多的国家体验到“中国智慧”。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十分看好北斗系统在交通、精准农业等方面的应用潜力,认为北斗系统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北斗      指南针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