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撤离中国内幕:香港人和台湾人太多

时尚
时尚
2019-06-01 12:25
来源:互联网

亚马逊撤离中国内幕:香港人和台湾人太多

  欢迎关注“创事记”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商业街探案

  来源:商业街探案(ID:bustanan)

  要在7月18日彻底关闭中国电商业务的亚马逊在五月低调推出了一项“贷款推荐计划”:面向使用亚马逊“全球开店”的中国卖家,和国内一家贷款机构合作,提供运营资金的借贷服务。

  这意味着亚马逊终于在中国向互联网金融迈出了一小步,但这一小步,至少迟到了十年。

  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刚刚发布了一轮财报,2019财年,蚂蚁金服给阿里巴巴集团的利润分成就达到了5.17亿元,腾讯2019年第一季度的财报里,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收入同比增长44%,达到了217.89亿元。

  国内的互联网金融业已经不满足于征信放贷和理财,开始转型到金融科技、智能金融,要科技赋能传统金融机构——京东金融把名字都改成京东数字科技了,而亚马逊呢?在中国电商业务即将关停,征信风控体系要缺失最重要的场景数据支撑的时候,他们似乎才想起来:

  互联网金融是电商场景数据和计算能力的最佳变现途径哦。

  就算是草根创业者,在P2P领域早就杀红了眼,2014年到现在,暴雷潮都三波了——亚马逊中国有多慢?连这些不光彩的“事迹”都轮不到它。

  这简直是亚马逊在中国市场十五年来步步“起大早赶晚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缩影:

  2004年,亚马逊花了7500万美元收购Joyo.com:自动化仓储、畅快的物流、优质的自营电商体验,加上几乎是对国内启蒙性的云计算,亚马逊中国拥有一切先机,但今天,仓储物流不如四通一达、京东;云计算只能仰视阿里云在国内的半壁江山、起家的图书连当当都打不过、电商业务从财报中的others到即将消失……

  要复盘亚马逊的中国十五年,必须意识到,企业外部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是原因,是结果,任何企业的失败根源,一定由内及外。而围绕亚马逊的败因讨论,商业街探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内部人的视角和外部人的视角完全不同。

  用户视角:底层构架注定体验瓶颈

  亚马逊在华十五年,被用户吐槽最多的问题就是本地化力度不够,比如网站在页面设计和使用流程上都不太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

  在知乎上有两个技术人员的高赞回答,应该能代表外部视角对亚马逊中国问题的理解:

  亚马逊的UI属于非常典型的欧美审美,页面比较简洁,也很工具化,而国内的电商网站大家都懂,界面花哨,功能复杂,就拿淘宝来说,除了买东西外,看微淘学穿搭做饭,在“有好货”看个性化推荐,乃至直播购物应有尽有,更不用说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促销了。

  这被归结为网站体验不够本土化,而网站体验的本土化有两个层面:

  首先,UI设计是不是符合中国消费者审美,最浅层的UI本土化就是从英文变成中文,然后进阶一点,到页面的设计、布局、logo的样子、皮肤……等等要素是不是让中国消费者觉得舒服。

亚马逊撤离中国内幕:香港人和台湾人太多

  其次,UI的使用体验层面是不是符合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和需求,比如用着是不是顺手,比如购物车能不能随时返回删减修改?再如该有的功能是不是有,比如在线客服聊天系统?

  令人遗憾的是,亚马逊在UI设计上就已经被吐槽很多了,似乎也没办法指望它的UI体验有多好,在线客服聊天系统这种功能是不会开发的,加上高冷到几乎从来不参加618、双十一、双十二之类的国内行业大促,导致亚马逊中国离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远。

  在这种情况下,底盘再好也没用,比如有消费者甚至说自己买书的时候,在亚马逊中国依靠它的智能推荐做选择,然后跑去当当下单。

  最终,外界基本是有一个共识的:亚马逊采取了一套核心底层框架,全球各地多套子系统的模式,该模式有两个重大的缺陷:

  第一,这套架构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比如节日大促跨店联动满减这种促销活动根本玩不转;

  第二,本土化深度修改定制业务流程的难度特别高,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一家全球化企业,单独再造一套系统似乎也没有任何必要性。

  总结来说,在中国这个一圈豺狼虎豹环绕的电商红海里,亚马逊的失败似乎是宿命——基本的框架架构决定了本土化的天花板。

  内部员工说:根本的错误是轻视

  不过,从内部人的视角看,谈UI是跑偏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台湾人      香港      太多      亚马逊      内幕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