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田焕彩促增收

时尚
时尚
2019-05-14 15:28
来源:互联网

园田焕彩促增收

中水坝区紫皮大蒜种植基地

时下,走进威宁自治县中水镇中水坝区紫皮大蒜种植基地,眼前一畦畦泛着青绿的紫皮大蒜,把高原坝子装扮得生机盎然。田间地头,人们忙着浇水、挖蒜……

在中水坝区,紫皮大蒜,成为当地种植户脱贫致富的底气。

“我们这里人多,田土少,多的人家一亩地,少的人家几分地,产业结构不调整,家庭收入就上不来。”中水镇前河村村民李小军说,“选择种植紫皮大蒜,种一亩大蒜少说也有三四千元,蒜苗能卖钱,蒜果也能卖钱。”

近年来,该镇致力于紫皮大蒜的扩繁种植,并引导成立紫皮大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经营模式,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精细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据介绍,该镇目前已建成紫皮大蒜核心示范基地30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各村种植紫皮大蒜达6000余亩,并建成库容1200吨冷库1个。

目前,该镇在种植紫皮大蒜的基础上,又根据当地气候土地资源情况套种了甜脆玉米,并带动了烽火、花桥等多个村实现丰收。

“甜脆玉米我们已经种了七八年了,收购价一般在7角一斤上下浮动,亩产4000斤左右。”前河村主任马玉国说。

中水紫皮大蒜,早已成为威宁的一张名片。同样,中水坝区农业,也是威宁较为成功的名片之一。

威宁自治县猴场镇街上社区的坝区农业,同样有声有色。

在街上社区,恒大集团援建的359个大棚静卧在山洼深处,进一步夯实了当地果蔬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引进具备专业水平的民心种植养殖合作社,整合种植资源和技术,不断拓宽群众致富的新路子。

“目前,我们合作社管理种植大棚250个,其中大棚洋芋43个,大棚西瓜157个,剩余的全部种成白菜。这是第一季,等到了第二季,我打算全部种成辣椒和莴笋。”威宁民心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桥银说。

该合作社经营的蔬菜大棚,采取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通过扶持引导、典型带动、政策激励等措施,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基地每天的用工量大约在40名左右,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有稳定员工,也有临时工,不同人员工资也有不同,分别为150元、90元、70元、60元、50元不等,要看务工人员的工作岗位和技术熟练程度而定。”黄桥银说。

猴场镇发纠村的村民罗珊珊是基地务工人员之一。原本她家在基地里有2亩多土地,后来流转给了合作社。自从土地被基地接管后,她每年都在基地里打工。

“我出租了土地后又反过来打工,既拿到了土地流转费,也赚到了务工费,还学到了蔬菜种植技术,一年下来能挣到8000余元。”罗珊珊说。

发纠村村民徐润银也是基地务工人员,与罗珊珊不一样的是,他年纪大了,出门打工几乎找不到工作岗位。他也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在基地打工,虽然工资少了些,但也可以贴补家用,离家也近,更方便照顾家里。

“人老了,出去打工人家也不要,如今在附近就地务工,一天也有60元,挣点生活费。”徐润银说。

据介绍,该基地总占地230亩,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经营。按照一个大棚带动一户贫困户的发展方式,年底每户贫困户保底分红700元。

“230亩359个棚,能够覆盖贫困户359户1461人,年底每户贫困户有保底分红700元。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将会有龙头企业进行保底收购,充分保障了果蔬种植从订到产,再到销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恒大威宁扶贫分公司扶贫队员郑皓说。

如今,街上社区正在徐徐展开一幅村美民富的新画卷。

园田斗彩绿盎然。同样,走进威宁自治县哲觉镇营红村和营坪村的500亩坝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香葱种植基地里,小葱长势喜人,正待采收。眼前随处可见务工村民忙碌的身影。

该基地采取“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经营,合作社向农户流转土地后,让他们优先在基地务工,这样一来,农户可以在学到种植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增加收入。

“我们在里面做工,一天能赚90多元,有时候要挣100多元。”哲觉镇营红村村民崔同美说。

据了解,该坝区位于326国道旁,交通便利,距哲觉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配送方便。坝区耕地总面积550亩,涉及营坪、营红2个村。其中,营红村涉及农户134户62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165人。营坪村涉及农户310户138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112人。

近年来,威宁通过扶持引导、典型带动、政策激励等措施,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让经济产出效益低的土地持续焕发新的生机。(沈光勇 卯升林)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增收      园田      焕彩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