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热昏”传承人俞康发的乐活人生 宁可三天不吃荤 不可一日

时尚
时尚
2019-02-27 05:00
来源:互联网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小热昏”传承人俞康发的乐活人生 宁可三天不吃荤 不可一日不听小热昏  
2018-11-17 10:02:14杭州网  

每日商报(特约记者 黄吉祥)在京杭大运河边的桥西直街上时常是游人络绎不绝,而运气好的朋友,就会在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后门看到难得一见的传统表演艺术——小热昏。

只见一块空地上搭起了一副木头架子,旁边摆了一张条凳儿。木架上一张印着“杭州小热昏”字样的旗幡迎风飘荡,引起了不少外地游客的好奇心。

对于大部分的90后、00后来说,“小热昏”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先抛开一个“小”字,“热昏”算是杭州话里的一个词语,就是“发热、发昏”的意思。但在前面加一个“小”字,那又是什么意思呢?

一位穿着长衫,头戴瓜皮帽的老艺人,细心整理好装束后,一脚跨到条凳儿上面,一面敲锣一面与游客互动起来:“奶奶,你福气真当好,子女孝顺,陪你来杭州耍子儿。”“做人心态一定要好,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想通了,天天过开心日子,多少好。”……几分钟说唱下来,周围迅速围拢了一大群观众。

这就是杭州小热昏,杭州的传统地方曲艺,国家级非遗项目,诞生于一个世纪前,创始人名叫杜宝林,最初是他在卖梨膏糖时唱的曲调,老底子也有人称作“卖梨膏糖”。取名“小热昏”,是因为杜宝林说唱的内容多为讽喻当时社会黑暗现象,为避免遭迫害和麻烦,他取艺名为“小热昏”。后来,小热昏也成了这一说唱形式的名称。

而就在上个月,这位穿着长衫,头戴瓜皮帽的老艺人在老地方用杭州方言表演的说唱,语言风趣逗笑,唱腔醇厚悦耳,不仅吸引了几位老杭州人听到熟悉的敲锣声挤进了人群,面带笑容,连连点头说:这就是老杭州的味道。其实,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还有许多外地游客驻足,国庆期间老艺人的声音更是吸引来了一位大明星,当红歌手、主持人大张伟。

大张伟虽然听不懂老艺人说唱的内容,但他从现场观众的笑声中看出,这位老艺人的表演是那么的受老百姓喜爱。并当场向老艺人学艺,怎么敲锣?怎么唱小热昏?

而这位说唱小热昏的老艺人名叫俞康发,他既是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小热昏的代表性传承人,又是吴山庙会的非遗传承人。今年正好60岁,刚刚迈入老年人的行列。俞康发说,他从事杭州小热昏表演已经40多年,见证了杭城四十年来改革开放发生的巨大变化,也目睹了杭州民间文化的兴衰。说起杭州小热昏的现状,俞康发皱起了眉头:“想当年,小热昏在杭城多少火爆,从俞笑飞、安忠文,再到周志华、徐筱安等等,杭州城里经常能听到小热昏的声音。现在不行了,整个杭州能上台表演小热昏的演员,手指头扳扳只有4个人了。”而这4 个人当中,其他三位都是体制内的演员或主持人,而俞康发则是惟一靠说唱杭州小热昏为生的民间艺人。

俞康发自幼酷爱草根的民间说唱艺术, 18岁那年跟随当时杭城曲艺名家安忠文先生学唱小热昏,走遍了杭州的街道乡村。每到一地,场子铺开以后,先是一阵锣先锋吊篷,接着安先生站在条凳儿上唱,俞康发在下面耳朵笃起认真地听,一字一句地把先生吐出来的唱词台词牢牢地记在心里。两年后,俞康发慢慢地积累了不少“肚里货”,在安先生的鼓励下,有时候也能独当一面了。2010年,周志华免费开办小热昏培训班,俞康发既是学员,又是助教。几年下来,艺术上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对俞康发来说,小热昏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一天都离不开。他经常说,“宁可三天不吃荤,不可一日不听小热昏。”每次出门,他总会背上一只小包,小包里肯定放着一面小铜锣,空下来的时候一定要敲几下唱几句过过瘾。早些年,杭州滑稽艺术剧院因为一度没有专业的小热昏演员,经常请俞康发作为编外演员参加表演。周志华是杭州小热昏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平时演出任务比较重,分身乏术时,也把演出任务交给了俞康发。

进入老年人行列的俞康发在舞台上依然生龙活虎。他说,自己能长期保持这样的精神状态,是与小热昏分不开的,自己从事曲艺说唱大半辈子,听小热昏是一种享受,唱小热昏同样是一种享受。要是哪一天不哼上几句,就像生活中少了点什么,浑身都不自在。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表演      艺人      杭州      俞康发      说唱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