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浪山惊现墓志铭

时尚
时尚
2019-02-26 18:07
来源:互联网

1991年1月18日《人民日报》曾发表上海史学工作者徐作生之文——《明建文帝下落有新说》,他根据诸多考证发现,当年建文帝出亡为僧,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不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广孝的监护下,建文帝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直至病殁。如今,我们从戴瑞珊的墓志铭中,又见到与“穹窿山”读音相近的“穹浪山”,是巧合还是偶然,我们不能妄下结论。不管怎么说,资料多总比资料少好,更何况“穹浪山”又确有其地,它就在今天的云南一带。

原标题:穹浪山惊现墓志铭

近日,有媒体报道,90岁的丹阳人戴壁城称,他近来研究家谱时有了意外发现,他的祖先戴瑞珊曾花30年时间寻遍万里,最终在一个叫“穹浪山”的地方找到了建文帝。

于是,几百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建文帝下落之谜又一次成了人们争议的焦点。有的说,这“当时人记当时事”的墓志铭,“真实性很高”;也有的说,家谱造假现象自古有之,有人为了攀附名人,诳称高贵,杜撰家谱也未可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

出亡为僧说法是主流

笔者认为,既然是新发现的资料,还是应当重视为好,因为建文帝的下落,毕竟没有一个可以让人信服的答案。在现有的三种说法中,人们偏向其出亡为僧的说法应该多一点,是主流;“阖宫自焚”,多有疑义;“蹈海而去”,全是臆说。明代和清代学者,多认为建文帝是“逊国出亡”,出家当了和尚。

明代名臣、文学家、苏州人王鏊(1450—1524)在《震泽纪闻》中这样写道:“然或传实自火逃出,或传蜀府兵来赴难,窃载以去,莫察其实,故遣胡濙巡行天下,以访张仙为名,实为建文也。终莫所之。”朱棣清楚地知道建文帝没死,所以才派郑和、胡濙等人满世界寻找。但朱棣寻找建文帝的目的,并不是想要杀了他,主要是看看他有没有异图,有没有东山再起的打算。如果没有,就没必要对一个毫无还手之力的侄子再开杀戒、再动干戈了。所以与胡濙同时代的李贤在给胡濙写墓志铭时,就直言不讳地写道:“丁亥(永乐五年)命公巡游天下,以访异人为名,实察人心向背。”

《墓志铭》究竟有无参考价值

我们再看看戴瑞珊的好友王用宾为戴瑞珊写的这篇1400余字的《墓志铭》,究竟有没有参考价值:“殆三十年始得见帝穹浪山中,时公已病,帝见公憔悴,甚怜之,慰劳交至,命之亟归。公痛哭流涕,拜谓:臣受大恩,未曾以一死报国者,徒以陛下尚在,故不惮万里相从,今既得见天颜,愿誓死相随,不忍言去,固辞不获命,乃大哭,拜帝而归。归未期月,遂以病卒于家。”

建文帝是1402年下落不明的,如果按戴壁城家谱所称的他的祖先戴瑞珊“殆三十年始得见帝穹浪山中”,那戴瑞珊见到建文帝的时间应该是1432年,此时建文帝55岁。王鏊是1450年出生的,别说按建文帝去世的时间算,就是按1432年他们君臣相见的时间算,也仅仅相差18年,而据历史记载,王鏊16岁时,文章已经被国子监诸生传诵了。这个成化十一年的进士,就是从16岁算起,也距1432年才34年,所以王鏊的话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历史上并没有人见过建文帝的陵园

的确,《太宗实录》等史籍说朱棣在残宫中找到了建文帝的遗骸,并以皇帝规格为其举行了葬礼,但历史上并没有人见过建文帝的陵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大的疑点。

《春明梦余录》上就说,崇祯年间,有大臣上疏,请以建文君入祀典,崇祯无可奈何地说:“建文无陵,从何处祭?”连明代皇帝崇祯都不知道建文帝的陵墓,怎么能说建文帝以皇帝之礼葬了呢?

对于建文帝“阖宫自焚”一说,明代和清代不少人都对此进行了有力的驳斥。《明史·恭闵帝纪》上说:“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这里只说见到了皇后的尸体,并没有说见到建文帝的尸体。乾隆四十二年重修的《明史本纪》上说得更为明白:“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言帝尸。”这说明清朝统治者也不相信建文帝葬身火海了,这不能不算是建文帝没死的又一个有力证据。

既然没死,“逊国出亡”一说,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自明代开始,许多资料都证明建文帝城破后出亡为僧,而且晚年还曾重返京师,死后也葬于北京西山了。程济是建文帝的贴身亲信,曾任监察御史,《明史·程济传》是这样记载程济的:“金川门启,济亡去。或曰帝亦为僧出亡,济从之,莫知所终。”《明史·恭闵帝纪》也说:“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这一说法,在明代一些私家著述和以后的众多野史中,流传极为广泛。《明朝小史》记述得最为生动,如同亲眼所见一样:“高皇大渐时,封钥一小匣,甚固,密授帝,戒以遇危难始启。及靖难兵入城,启之,乃杨应能度牒也。诸披剃物悉具。遂削发披缁,从御沟中出亡。时宫中火起仓卒……”

建文帝出亡为僧或病殁于穹窿山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建文帝      楹联      陵墓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